自己活動,并能推動別人的,是水;
經常探求自己方向的,是水;
遇到障礙物時,能發揮百倍力量的,是水;
以自己的清潔洗凈他人的污濁,有容清納污寬大度量的,是水;
汪洋大海,能蒸發為云,變成雨、雪,或化雨為霧,又或凝結成一面如晶瑩明鏡的冰,不管其變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這是直接地以水喻人,以水而比喻人生之原則與生命之境界。
人之為人,貴在不失其本性。
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對水性和水德的認識,常常被自覺地引進思想文化領域。老子對水德的認識,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
《老子》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是:上善之人像水一樣。水善于施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甘心停留在眾人所討厭的低洼之地,所以差不多符合道的原則。上善之人居處好選卑下之地,用心好虛靜深沉,對人好仁慈友愛,說話好真實誠信,為政好清靜安定,處世好順應圓通,行動好順時任運。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才沒有過失。
這里根據水潤澤向下性質而悟出的水德是,“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這種水德在上善人身上的具體表現則是,“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不僅如此,老子根據水不斷浸潤嚙蝕的性質,又概括出了水德的另一重要內容,那就是“攻堅強”。他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后人又在此基礎上,認識到了“滴水穿石”的道理,那不過是水德“攻堅強”的進一步發展。
還有一個人對水德的認識更具體而深刻,那就是孔子。
《荀子·宥坐》中有一段記敘說的就是孔子對水德的認識。孔子有一次在觀看東流之水的時候,他的學生子貢問他:“君子看見大水一定要觀看,是為什么?”孔子回答說:“那水呀,普遍生育萬物,而不是有所圖謀,那就好像施惠于人的德;水不停地向低處曲折流去,總是要遵循一定的路徑,那就好像行為總是要合乎禮義;匯聚的水浩大深廣而不竭盡,那就好像包羅萬象而無窮盡的道;匯聚的水一旦決口,隨即洶涌奔騰,直向百仞高的山谷撲去,那就好像無所畏懼的勇;水流遇到坑洼,一定會注滿平攤后再往前流,那就好像公正而有度的法;水勢充盈后不待外力而自平,那就好像不用刑法而自治的施政;水以柔弱而能浸潤到最細微的地方,那就好像明察秋毫之末的聰慧;萬物出入于水經過洗刷后,就會鮮亮而潔凈,那就好像經過仁義熏陶后的善化;水流雖然經過數不盡的曲折,卻最終一定流向東方,那就好像堅定不移的意志。所以君子看見大水一定要觀看。”
看!孔子通過對水性的深刻認識,差不多把水的美德都說盡了。這真可以看成是他宣揚仁德教化的水德之歌!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一句人人都知道的老話。南懷瑾分析說:“所有人似乎都在永不滿足地爭斗著,以期望達到自己想象中的目標。有人要入仕為官,有人要事業有成,有人想腰纏萬貫……但現實生活與我們的理想是有差距的。”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已經越來越快,我們有著太多的壓力,誘惑,欲望和痛苦……于是許許多多的年輕人,只要遇到一點兒挫折他就想要避世。他們想象著陶淵明般在山邊水畔與花草蟲魚、日月山水為伍,粗茶淡飯,不與俗人交往只與詩書為伴的日子,是何等的自在?但要反問的是:你說你已經厭倦這個世界,但你真的了解了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嗎?你說你討厭俗人俗事,但你體驗過他們的生活嗎?
懷有大志卻在坎坷的仕途上往返顛簸、看盡官場的爾虞我詐以及世俗社會的污濁混亂的陶淵明,在經歷了人生的苦辣酸甜后,終于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那就是飄逸灑脫的淡泊歸隱生活,并從中找到自己人生的理想樂園。
但當今可是百業待興、垂青人才的時代,年紀輕輕的你遇到了一點挫折,就想要學著陶淵明的樣子避世?一個人剛進入社會沒多久,對世界的經驗是直覺的、片面的,你甚至還不了解人生,談避世又是何等可笑?
陶淵明的淡泊與你的避世,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陶淵明站在山腳下,你也站在山腳下,但你卻未必能體會到他那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胸襟和氣度,也不可能有他那份淡泊,更不可能在那份淡泊中體會人生的真諦!
看看陶淵明的一生,我們可以發現,有時候淡泊就是在面對不能實現的夢想時仍然作出積極選擇,用自己的韌性與耐心繼續完善自我。在情況惡劣時,不作消極的決定,也不在一時情緒低落時,作出沖動的選擇。歌德說:“生活本身就是一條河流,它需要激流,但更多的時候,它得平靜向前。”
我們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欲,但我們不能被這些東西所惑,人得勢時,恭維吹捧,鮮花簇擁,掌聲雷動是正常的,但這一切卻是短暫的。時間會把人舉起,也會把他狠狠地摔下。所以,我們所說的淡泊既不是讓你過“苦行僧”的生活,也不是讓你像飛蛾一樣自殺式地沖動,而是生活的基調定位于淡泊。從容地面對生活,凡事想得開、胸懷坦蕩,真心領受生活的每一份賜與,包括辛勞、痛苦和災禍。這樣,得意之時保持一顆平常心,一旦地位沒了,甚至門可羅雀時,亦不覺得失落。
明代洪應明的詩中說:“寧守渾噩而黜聰明,留些正氣還天地;寧謝紛華而甘淡泊,遺個清名在乾坤。”淡泊是一種生活態度,而不是無所事事的“混世哲學”。淡泊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堅持自己心中的是與非,心靈的寧靜和人生的樂趣。就像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你也可以冷靜分析把握自己的人生狀態,平淡的價值是歷經或目睹了人生坎坷之后,才知其可貴的智者生存態度。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流動是生命的源泉,生命在于運動。
洗清別人,哪怕臟了自己。水總是扮演著這樣一種角色,無私于清潔世界。
柔若無骨,卻存在于任何一個角落,誰也無法徹底斬斷她的生命。即使嬌弱,也要勇于譜寫生命的歌。
水,總是客觀地映照著世間萬物,不因親疏而有所毀譽。這是許多人難以做到的。
水,流過了萬般污穢,卻總是能夠保留她的清明澄澈,出淤泥而不染。
《菜根譚》說,把握未定,宜絕跡塵囂,使此心不見可欲而不亂,以澄吾靜體;操持既堅,又當混跡風塵,使此心見可欲而亦不亂,以養吾圓機。當意志還沒有堅定、沒把握控制時,應遠離物欲環境的誘惑,讓自己看不見物欲誘惑,這樣就不會心神迷亂,才能領悟到清明純靜的本色,等到意志堅定可以自我控制時,就要讓自己多跟各種環境接觸,即使看到物質的誘惑也不會心神迷亂,借以培養磨煉成熟質樸的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