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想把事情做大,這是一種本能。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歷史的進步,這已經是定論。最近有聯合國官員說,地球環境的日益惡化,很大程度上要歸罪于家庭的小型化。想想也是,過去一家幾代住在一個屋檐下,煮飯只需要一口鍋。現在分成了好幾家,憑空就多增了幾個屋頂幾口鍋,更不用說屋子和屋子之間的道路、光纜、電線,總之,因為家庭增多,地球的負擔必然地加大了。
有人說,巨型公司是推動技術進步和經濟動態創新的發動機。沒錯,大企業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節約社會資源,無論對老板本人還是社會來說,都是件好事。
但畢竟小家庭還是成了現代社會的主流,家大業大,雖然風光,年輕人還是要分開過,為什么?因為它更靈活自由,更加個性化。
很多時候,企業規模和競爭力并不完全成正比。
有經驗的人說,炒股要炒盤子小的股,外行人未必知道其中的道理,而經商辦企業,很多人栽在貪大求洋上,例子卻不勝枚舉。
規模的無限擴大,很容易引起組織成本升高,內耗增加,管理效率降低,反而失去了競爭的優勢。
一只麻雀只需要幾顆米就能維持生存,要喂飽一只老虎卻必須準備一頭牛。大企業的開支很難控制,成本增大就等于利潤減少。麻雀可以很容易地從一個地方飛到另一個地方,大象轉身就比較難。大企業一旦贏利困難,財務的窟窿就很難填滿,垮起來就像雪崩,撐都撐不住。
人們往往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以為曾經成功地經營一家小公司,就可以在經營另一家大公司時獲得同樣的成功。但事實是,你也許已經達到了最佳狀態,超過峰頂就該下坡了。
把企業做大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當你擴大企業規模或涉足新的領域時,必然面臨新的學習和新的適應,這個階段,既充滿希望,又充滿危機。
所以,如果不是水到渠成,如果不是條件成熟,如果沒有充分的準備,與其做大,不如做好,守住現有的基業,以小勝大,用最少的投資獲取最大的效益。特別在經濟萎縮時期更需要耐心,首先是安全,其次才是發展。盛極一世的恐龍已成為化石,老虎的生存也越來越難,但渺小的麻雀還在藍天上自由飛翔。
重要的不是光榮一時,最終的勝利屬于那些能夠生存并且不斷進化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