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專家委員會要成為行業發展助推力,”中國服裝協會會長杜鈺洲說,要研究市場,提高科技貢獻率和品牌貢獻率。
杜鈺洲是在2009年12月23日召開的中國服裝協會市場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科技專家委員會換屆會議上說這番話的。
他認為,金融危機之后,未來要向高發展,而不是向寬發展。“‘十二五’、‘十三五’的主要任務都將是產業升級。目標是為2020年建設服裝強國目標而努力。”
而實際上,中國服裝業正是伴隨著幾次世界經濟危機的挑戰,而不斷發展起來的。
80年代中后期,日本經濟泡沫破滅,隨之日元升值,日本低端產品出口喪失了競爭力,盡管我國當時還接不了日本的盤,但日本經濟危機卻為我國服裝行業帶來了日本企業轉移而來的大量投資,帶來了工業化大生產新理念。我國服裝行業工業化進程也成倍加速,掀起了我國服裝產業的工業化發展第一次浪潮。
爾后,1998-1999年,亞洲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行業擴張速度,但凸現出的供銷矛盾卻逼迫行業對未來發展道路進行了深度思考。
2000年,全球經濟走出亞洲金融危機陰影后,中國自然成為歐美產業轉移首選,隨后我國服裝產業經歷了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后大呼“狼來了”的驚懼;經歷了2005年配額取消,被國際社會認定為“洪水猛獸”,被排斥、受特保的尷尬。我國服裝業在這八年里,走向了以對內比品牌、對外拼加工的雙管齊下的第二次產業浪潮中。
市場轉暖后我們能否抓住先機謀求下一個飛躍,將決定我們是否真正走向服裝強國 。
“兩個專家委員會要成為行業發展助推力,”中國服裝協會會長杜鈺洲說,要研究市場,提高科技貢獻率和品牌貢獻率。
杜鈺洲是在2009年12月23日召開的中國服裝協會市場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科技專家委員會換屆會議上說這番話的。
他認為,金融危機之后,未來要向高發展,而不是向寬發展。“‘十二五’、‘十三五’的主要任務都將是產業升級。目標是為2020年建設服裝強國目標而努力。”
而實際上,中國服裝業正是伴隨著幾次世界經濟危機的挑戰,而不斷發展起來的。
80年代中后期,日本經濟泡沫破滅,隨之日元升值,日本低端產品出口喪失了競爭力,盡管我國當時還接不了日本的盤,但日本經濟危機卻為我國服裝行業帶來了日本企業轉移而來的大量投資,帶來了工業化大生產新理念。我國服裝行業工業化進程也成倍加速,掀起了我國服裝產業的工業化發展第一次浪潮。
爾后,1998-1999年,亞洲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行業擴張速度,但凸現出的供銷矛盾卻逼迫行業對未來發展道路進行了深度思考。
2000年,全球經濟走出亞洲金融危機陰影后,中國自然成為歐美產業轉移首選,隨后我國服裝產業經歷了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后大呼“狼來了”的驚懼;經歷了2005年配額取消,被國際社會認定為“洪水猛獸”,被排斥、受特保的尷尬。我國服裝業在這八年里,走向了以對內比品牌、對外拼加工的雙管齊下的第二次產業浪潮中。
而這段時間,正是他們產業轉移的開始,更重要的是他們文化輸出的新節點。
“現在我們面臨著一個很大的機遇。”在2008年10月18召開的中國服裝協會五屆二次會長會議上,青島即發董事長陳玉蘭如是說。
“經過金融危機,一些企業可能會退出市場,”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陳大鵬說,未來幾年,中國自主品牌將真正出現在世界服裝品牌格局。
“市場轉暖后我們能否抓住先機謀求下一個飛躍,將決定我們走向服裝強國之路。”有專家這樣說。
而我國服裝出口已經開始由單純的OEM方式向ODM方式轉變,已經形成了全球最為完整產業鏈系統,最完整產品加工體系,核心競爭力正在由勞動力成本優勢向功能優勢、效率優勢、性價比優勢轉變。從三來一補盛行,到引入品牌及商道等概念,中國品牌在規避規模發展方面進行了諸多嘗試后,中國服裝業現在走到了更深層次的競爭階段——價值競爭。
但是,中國仍不輕松。
“日本產品精細,德國代表質量,法國代表時尚,”杜鈺洲說,中國產品雖然有很多進步,但是人家看到的是中國產品的物美價廉,基本以OEM為主,即使ODM,也是為別人所整合,我們審美的標準還沒完全建立好。
“中國制造”要變成“中國創造”,才能產生更高附加值。然而,“中國創造的品牌不光只是設計產品,還包括營銷服務等。”杜鈺洲說。
這需要從市場需求談起。